癥狀 病牛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肌肉震顫,尤多見于后肢。鼻流清涕,無鼻汗,口流透明清涎,磨牙,低頭閉眼,流淚,結膜潮紅腫脹,四肢下部、耳尖、角尖發(fā)涼,被毛直立(乍毛)。瘤胃蠕動弱,有輕度瘤胃臌氣,糞干稀不均。有的病牛糞中帶血,尤以1歲以下犢牛較為嚴重。體溫升高達41.5~42℃,心跳加快,喘促或腹式呼吸。有的病牛出現(xiàn)跛行,或站立困難而倒地。大多數(shù)牛能耐過,少數(shù)牛因窒息或引發(fā)肺炎而死亡。
預防 耕牛在使役中身體發(fā)熱出汗,使役過后如果立即拴到樹陰下或風口處休息,身體受涼,抵抗力下降,就會發(fā)病。因此,秋涼后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夜晚不要讓耕牛露天過夜,要防止冷風直吹,避免雨淋。欄圈要保持干燥、清潔、溫暖,及時出糞并換墊干土,定期用20%生石灰水或3%火堿水消毒。飼草飼料營養(yǎng)要全面,飲水要清潔衛(wèi)生。發(fā)現(xiàn)病牛,要與牛群隔離,單獨飼喂,多喂些容易消化的草料和溫鹽水,如果沒有其它并發(fā)癥,一般7天左右即可恢復健康。
治療 西藥治療,可用流感靈或雙黃連20~30毫升肌注,每日2次;柴胡10~20毫升,安痛定10~20毫升肌注,每日2次。病情嚴重者用0.9%生理鹽水1000毫升、青霉素鈉640~800單位、維生素C10~20毫升、地塞米松20毫克、病毒唑200毫克一次靜注,每日1次,連用3天。有跛行者,用5%葡萄糖鹽水500毫升,10%水楊酸鈉50毫升靜注,每日1次。
中藥治療,常用方劑有:①鮮鴨石草1000克,洗凈后一次喂給,每天喂三次,連喂數(shù)天;②桑葉500克,薄荷50克,甘草50克,鮮蘆根500克,水煎汁適量,候溫后一次灌服;③板藍根200克,貫眾100克,共研為細末,用適量開水沖調,候溫后一次灌服;④忍冬藤100克,野菊花75克,射干25克,蒲公英50克,水煎汁適量,候溫后一次灌服;⑤羌活、防風、蒼術各50克,川芎、白苜、生地、黃連、生姜、甘草各30克,細辛25克,大蔥一根,加水煎湯,候溫后一次灌服;⑥金銀花、羌活、防風、生姜、連翹、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牛蒡子、甘草各30~50克(跛行牛加牛膝、木瓜各50克),煎水去渣候溫灌服,每日1劑,連服2~3劑;⑦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各45克,羌活、生地、陳皮、蒼術、冬花各30克,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細辛各24克,桔梗、甘草各18克,水煎一次灌服。四肢跛行者,加桑寄生、獨活等;咳嗽者加半夏、杏仁等;大便出血者加焦地榆、側柏葉炭等;食欲減退者加麥芽、神曲、山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