犢牛血便是臨床常見病之一,多為感染大腸桿菌、沙門氏桿菌及某些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腸炎及下痢,在臨床上常見有糞中混血、糞外被血、糞后瀉血、血水糞等。血液可為鮮紅色,也可為暗紅色。有血絲、血塊、血條等。
癥狀
1、脾胃虛弱型
脾統(tǒng)血,使之不流溢于血管之外,脾虛不能統(tǒng)血則發(fā)生便血,表現(xiàn)糞中混血,糞為黑糞,糞外被覆血液,血為暗紅,可有血塊、血條。體溫正常或稍低,體質(zhì)瘦弱,食欲廢絕,可視黏膜蒼白。鼻端發(fā)涼,鼻鏡干燥,精神沉郁,心音弱,呼吸淺而快,尿少色淡。若先糞后血,血色暗黑,病在胃與小腸,乃因胃腸虛寒,脾陽不振,不能攝血。
2、大腸濕熱型
若熱邪過盛,積于大腸,則迫血妄行,患犢有時起臥,回頭顧腹,鼻鏡干燥,體溫較高,氣促喘粗。糞便帶血,呈鮮紅色,尿黃,口色赤紅,舌苔黃膩,脈沉數(shù)而澀。
治療方法
1、脾胃虛弱型
宜溫中健脾,養(yǎng)血止血。用黃土湯加減治療:甘草10克,干地黃10克,白術(shù)10克,附子10克,黃芩15克,灶心土50克,阿膠10克,熟地10克,首烏10克,當(dāng)歸10克,黨參15克,黃芪10克。水煎取汁,候溫灌服,1劑/天,連用3劑。若有腹脹加大黃、萊菔籽、厚樸;若發(fā)熱煩躁、舌苔焦干,呈熱毒內(nèi)陷危象者,加犀角地黃湯(犀角、生地、芍藥、丹皮)。
2、大腸濕熱型
宜清濕化熱,涼血止血。用槐花湯加減治療:槐花(炒)10克,側(cè)柏葉10克,荊芥穗10克,枳殼20克,大薊10克,棕板15克,丹皮20克,梔子20克,生地20克,黃芩20克。水煎取汁,候溫灌服,1劑/天,連用3劑。胃熱甚者加生石膏、知母;肝火旺盛者加龍膽草;陰虛者加麥冬;氣虛者加山藥、牛膝、山萸肉;大腸熱盛加黃連、大黃;下血較多加地榆、云南白藥。
3、便血嚴(yán)重,陽氣虛脫
應(yīng)以補(bǔ)氣回陽為主。治用上藥。同時可采用10%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,復(fù)方生理鹽水500毫升,5%碳酸氫鈉注射液250毫升,復(fù)方氨基酸注射液250毫升,8萬國際單位慶大霉素8支,止血敏20 毫升,VK310 毫升,地塞米松25 毫克,病毒唑12 毫升,肌苷1.0~1.2 克,混合靜脈注射,1次/天,連用2~3 天。有的病畜在便血基本消除后,于排糞后流出少量鮮血,可能為直腸出血,用5%明礬溶液200毫升灌腸,以收斂止血。腸道炎癥較嚴(yán)重的,可灌服磺胺脒10克,小蘇打粉10克。